“党建+”司法,有效促成“后进村”转变为“示范村”。诏安县人民法院第四党支部与西梧村党委结对共建,携手谱写乡村振兴一段佳话。西梧村地处漳州市诏安湾沿海,四都镇南部。村庄有耕地、有山林,也有滩涂、虾池和海上捕捞,产业资源丰富,是一个典型的滨海渔村。但是在2014年之前,西梧村却是一个后进村、上访村,是漳州市治安重点整治村——西梧路颠,西梧水咸,西梧人人嫌……
2019年以来,诏安法院第四党支部依托四都人民法庭,与西梧村党委结对共建,参与乡村治理,探索出司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。2021年10月,西梧村获评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,变成山清水秀人人夸的明星村。
“党建+”司法谱写西梧村振兴发展新篇章。
“党建+解纷”,矛盾纠纷不出村
“感谢法官和调解员,要不是你们不辞辛苦来回奔波为我们做调解工作,我们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拿回这些工钱!”黄某握着张法官和调解员老李的手,感激地说道。
说起这桩劳务纠纷案件,黄某是大风地里吹喇叭——两头受气。诏安县有“中国生态牡蛎之乡”的美誉,西梧村则是重点海蛎养殖区,海蛎特色经济名声在外。半个月前原告黄某应被告海蛎养殖户傅某的要求,召集数名农民工采收傅某养殖的海蛎。大家辛辛苦苦采收了14天后,傅某却迟迟没有支付1.7万多元的工钱。一头催讨无果,一头怨声载道,黄某无奈之下找到村部里的“诉调对接工作室”要求立案。工作人员为黄某办理立案后,针对案情特点,立即联系“渔民联络员”老李开展调解,最终在10天内顺利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,当场履行完毕。这样的场景在西梧村“诉调对接工作室”内经常发生。
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,矛盾不上交。四都法庭由党组织牵头,在西梧村设立法庭驻村“诉调对接工作室”和驻村法官办公室,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主动贴近群众化解矛盾。驻村法官办公室选派本村优秀共产党员,聘请“渔民联络员”参与调解,建立浅海捕捞养殖渔民司法互动微信群等,以行业规则推动纠纷化解,共化解捕捞渔业和虾池滩涂养殖纠纷47人次。2021年,四都法庭联合相关职能部门,诉前化解全村四分之三的滩涂养殖户的涉滩涂承包合同纠纷,盘活集体资产滩涂地4880亩(325.3公顷)和虾池1280亩(85.3公顷)。
“诉调对接工作室”吸收熟悉群众工作的公安、司法、行政执法等基层所站工作人员,以及党员干部为调解联络员,联动排查、化解损失较小、权利义务明确的婚姻家庭矛盾、劳动争议、相邻纠纷,让更懂群众的人去化解群众的矛盾。
诏安法院第四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,将司法服务延伸到村民“家门口”。
“党建+服务”,司法服务送到家
“张法官,张某的事情还得多亏了你们提前介入做工作,不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啊。”村委干部老李感慨地说。老李说的这个张某是村里一名鹅苗养殖户,一直以来与四都某饲料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饲料买卖关系。不料天有不测风云,前段张某的鹅苗养殖失败,家庭经济一下子陷入困境,饲料店业主见状将其诉至法庭,要求张某立即支付饲料款。焦头烂额的张某接到法庭通知后,竟扬言要报复原告一家:“大家都不要过了!”
老李知晓这一情况后,第一时间通报给法庭。经办的张法官立即组织调解联络员、村干部等进行分析研判,制定工作方案。他们首先对张某进行思想疏导,防止其产生过激行为,同时组织各方解纷力量进村入户开展联合调解,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。一起可能因经济纠纷诱发的人身伤害被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诏安法院第四党支部发挥“党建+服务”的司法力量,将乡村治理政策落实到人、措施细化到户。四都法庭在村部设立终端,开展巡回审判、预约上门立案、上门调解,使得诉调对接工作真正延伸到“家门口”,让村民在看得到党徽的地方就能找得到帮助。3年来,西梧村无群体性械斗,无民转刑案件,做到了“无信访、无事故、无积怨”。
“党建+法治”,普法先行润人心
阳光明媚的下午,西梧村“大祖祠堂”内,村民们目光专注,认真倾听着。堂内八仙桌前,四都法庭的法官助理陈昕宣讲道:“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,是大家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,也是维护咱们老百姓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宝。”今天又是诏安法院第四党支部普法志愿者进村普法的日子。
3年来,诏安法院第四党支部利用多种形式,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。针对村民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,四都法庭经常邀请村民代表、学生等现场旁听庭审,并选派法官或法官助理进村接受村民的立案、法律咨询等。在民法典等新的重大基础性法律颁布修改时,法庭会第一时间印发宣传材料、举办专题宣讲、开展“法律进家庭”活动等,让法律信息及时、准确地送达每一个村民。
法治教育活动中,四都法庭将刻板的法律融入案例中,着重向村民宣传展示“司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”“彰显诉调对接亮点 携手美丽西梧建设”等主题内容,将法治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联系起来,将和谐善治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植入群众的心中。
来源:《福建支部生活》2022年第9期、诏安法院